最近复映的电影有很多,最惊喜的是温暖童年的《千与千寻》。中国的设计师们为它出了一组超美的海报,并且受到国际一致好评!电影海报作为海报设计的分支,不同于商业海报、公益海报、文化海报。电影海报是一部电影的精华,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海报去看一部电影,因为充满艺术感的海报设计,电影本身大概率上也不会太差。今天带大家里了解一些电影海报设计小知识,希望为你的艺术作品集创作带来更多灵感。
一部电影引进到其他的国家,电影海报也会设计成不同效果。不仅需要文案适应不同国家的语言做出改变,还要重新进行排版布局的设计,海报背景的重塑等。正是这些微乎其微的设计元素,构成了电影海报设计的基础。平面设计专业留学和电影专业留学的同学get起来!
多数电影都有预告海报和正式海报,这两种海报的设计风格可以完全不一致。预告海报会尽可能的保持电影的神秘感,不向观众透露电影的相关信息与内容。预告海报的设计多以图片效果为主,文字为辅,具有强烈引导的目的性。
正式海报多以“电影简历”的形式公布,图片元素和文案元素相结合。基本包括电影名称、上映日期、导演及演员等重要的角色、出品单位、创意合成等等,一些还会有电影剧情图和其他文字信息。
《布达佩斯大饭店》电影海报
1895年12月28日公映的《火车到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张电影海报。当时的电影海报设计的元素有限,并且多用经典的黑白色调,海报中的文字元素也简单明了。《火车到站》的海报设计建立了电影海报的初期风格,但却不具备更多的艺术性。
图片来源豆瓣
自此之后,电影海报设计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产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早期的电影海报设计基本是通过手绘来完成的,它们在纸上逐渐拥有了色彩与结构,更像一幅拥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作品。
《蒂芙尼的早餐》是早期电影海报设计的经典之一。手绘创作的方式为电影海报营造出复古漫画的视觉效果。这种复古的风格对色彩搭配极其讲究,采用高饱和度的颜色是当时流行的设计元素。
随着电脑技术的兴起,电影海报设计能应用的视觉元素更加多元化,为海报设计增添了许多新的组合方式。
通过“1950s-1960s”的电影海报设计能发现,即便是不同题材的电影,海报设计也会有相似之处。比如:海报中人物的造型设计、配色的风格、文案元素的处理手法等。这些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设计小细节,在采用不同的设计思路后,能够使电影海报产生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
相同的设计元素产生不同效果
同一种元素塑造的海报设计,风格趋势可以演变成多种结果。拼贴艺术是设计中最值得学会的艺术手法,它的应用范围很广,也有多种量变的方式。下面用两张不同风格的电影海报举个栗子。
《刀马旦》海报采用了纵向拼贴的艺术手法,搭配80s的港风字体,浓郁的朱红色,每一个元素都彰显着中国风的设计理念。拼贴缝隙中的脸庞,不仅代表了电影里的主线人物,同时也暗喻了在电影中频繁出现的中国宝贵传统文化——京剧。
《晨曦中的女孩》用横向拼贴的艺术手法构建出一个并不完整的女主角的头像。墨绿色的背景基调隐喻着想要释放的压抑感,侧面体现影片的黑暗面。从电影海报的设计直观可见《晨曦中的女孩》讲述了一个不平等的故事。
相同的设计元素灵活运用在不同题材的电影中,能够起到不一样的作用,为每张电影海报打造独特的质感。
局部塑造整体
局部特写也出现在大多数的海报设计中,这种形式以强调人物特质的方法来奠定电影的风格,同时烘托整部电影的神秘感。
《机器管家》的海报直接运用电影中“机器人”的形象,设计元素中采用的光晕和红色字体都是科幻片的标配,能够一目了然是与科幻相关的电影内容。
《肌肤》影片的整体基调大多是粉色和紫色。粉色的寓意不仅是最终被治愈的浪漫,也是自我接纳的坦然。《肌肤》的海报设计中运用大片粉色,紧扣电影主题的同时给人亲切柔和的感觉。大小不一、纵横区分的字体,使文案主次分明。海报图案中的褶皱质感与电影的名称和电影里表达的内容相对。
电影海报与电影之间的联系,不仅限于海报的背景图案选择,通过点缀每个设计元素也可以巩固它们之间的联系。
经过仔细推敲的文案元素、色彩构成是电影海报的重要元素,它们合理的布局排版能够决定海报的“呼吸感”,控制和调节海报整体的气氛与主题风格。
《阳光小美女》海报里统一右侧排版的文案,与底部的图片弥留出空隙感,符合阅读习惯,增加了阅读流畅性;明黄色的基调则对应电影名称中“阳光”这一词汇。而《爆裂鼓手》中布局间距拥挤的文案,海报背景压抑的黑色基调,与电影里表达的不断自我突破的过程互相呼应。
电影海报的设计组合有很多种。除了提到的这几点,我们常见的还有刻画人物性格的电影海报、结合电影场景设计的电影海报、刺绣画形式勾勒成形的电影海报、动画或是漫画形式的电影海报等等。对设计元素使用不同的排列组合,电影海报的设计会焕然一新。
电影海报对电影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一部刚上线的电影,不仅限于电影海报这一种常见的设计方式,还有电影原声专辑的封面设计。接下来带大家看看两者之间的对比。
电影原声专辑的封面设计往往比电影海报出的晚,上线时间大多在电影上映后。电影原声专辑的封面尺寸比例是1:1,因为面积小元素多,一张电影原声专辑的封面会比电影海报更难做布局。
电影海报与电影原声专辑封面的交融大多是在图片的画面上。它们之间的联系基本是主视觉元素的LOGO。
从《低俗小说》的电影原声专辑封面中,我们可以发现文案相关的元素被简化,图片的视觉冲击力被加强了。通过图片的对比度、饱和度、色调等做出相应的调整,不需要切换图片整体效果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对比发现在《低俗小说》电影海报的设计中,文字可以是烘托图片的陪衬,它们的结合起到电影内容传递的效果。而在电影原声专辑的封面中,各种元素变得简而精,文字成为吸引大众的主导元素之一。
《重庆森林》却完全相反。《重庆森林》的电影海报由上半边的清晰轮廓至下半边的虚幻迷离,加深图片本身的对比度,图案的视觉效果鲜明而强烈。电影原声专辑的封面由拼贴艺术完成,“重庆森林”的文字也埋藏在色调相似的琐碎图片中。
视觉变换常常出现在电影海报中,《重庆森林》的电影电影海报和原声专辑的封面设计都运用了这一点。海报是主观视觉上不同效果的对比,原声专辑的封面中每个拼贴叠加的图片元素,都与电影内容相结合,充满趣味与活力。
《猜火车》的电影海报与电影原声专辑封面的不同之处在于设计元素的解构与利用。《猜火车》电影海报中的图案元素,在电影原声专辑封面的设计中被“重新解构布局”进行二次利用,从而得到新的背景图案。
《猜火车》的电影原声专辑封面的设计少了更多细节点缀,但是在画面融合时对图案元素运用不同的处理手法。局部结构的变动使整个画面焕然一新。
或许你熟知昆汀、王家卫等知名导演的作品以及他们的创作风格。但他们的功成名就离不开那些充满无数细节趣味的电影海报。这些海报中藏着电影背后的故事:导演的镜头、设计师的辛劳、演员眉眼中的情绪与一颦一笑……
没有灵魂的电影无法支撑电影海报精美的外壳。优秀的电影海报设计,不仅是视觉艺术上的享受,更多的是能在海报中看到电影里的故事与情节。不知道今天的介绍是否对你的艺术作品集创作带来些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来找自然光线免费咨询。
自然光线为你分享更多话题:
平面设计作品集排版,漫威电影海报中值得我们学习的海报排版知识
本文均属自然光线国际艺术教育团队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能以任何形式的商业转载,如有发现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