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这个专业似乎成为门槛最低的一个艺术学科,而对于这个简单的“摁快门”动作,高校的摄影专业都在学习什么呢?今天我就代替大家“混”进了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伦艺CSM摄影硕士课堂,成为一名摄影硕士专业的学生,“试学”当代摄影,带领大家探究这个记录真实的专业到底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介于摄影专业注重的是个人情感的表达,因此每个高校中专业设置的差异都比较大。我们先通过Course Leader—Daniel Rubinstein教授的视角,来了解一下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的摄影专业。
中央圣马丁当代摄影专业的全称是MA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Practices and Philosophies,正如Daniel Rubinstein教授说的,21世纪每个人都是摄影师,全新的软件与科技促进了摄影多样性的发展,也颠覆了摄影在我们心中的意义,所以在圣马丁的课程里,更注重帮助大家考虑到这些新的接触摄影的形式。
Daniel Rubinstein教授图源:UAL官网
伦艺CSM摄影硕士课程的重点是“边做边学”,并开发跨越美术,视觉媒体,当代哲学以及技术领域的实践。在课程里尝试为学生们的好奇心提供支持和鼓励,不把摄影作为记录或媒体形式来学习研究,而是把它作为纯艺(fine art)。
我在中央圣马丁第一天的课程就是由Daniel Rubinstein教授上的,来之前对教授也早有耳闻,Daniel Rubinstein教授除了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之外也是一位哲学家,他负责出版的“Philosophy of Photography‘杂志被认为是该领域最权威的文献研究。
Philosophy of Photography杂志
早上十点半,我已经坐在了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的教室,墙上不规则的涂鸦和道具在地上凌乱的摆放隐约能看出大家平时的学习氛围。Daniel Rubinstein教授准时进了教室,首先一脸严肃地扫了一眼所有的学生。然后问:A为什么没有来,B为什么没有来。两位同学赶紧解释道,A让我请假,因为今天不舒服,另一位同学连忙解释道:B让我请假,因为他今天有一些事情。这样对每位学生的出勤都掌握的如此清楚,如此认真负责的教授,在英国的大学并不常见,倒让我有一种在国内大学点名签到的紧迫感。
接下来Daniel Rubinstein让大家逐一说明自己上周的收获。因为到了论文阶段,大家说的基本上是自己目前研究的话题:比如:immigration art/what is body?How to deal with art work after exhibition?Modernism and Post Modernism in art;Art Community等等各式各样的话题。Daniel Rubinstein的评论也是一针见血:对于what is body?这个话题,他说,作为一个艺术家,你要更多关注自已,因此你的话题应该是what is your body?What is the end of me?生命真的是框架在身体结中的吗,如果生命可以延展,生命的形式又该是什么?
Daniel Rubinstein教授对同学们的要求也很严格,一个男生按照自己的笔记读着,Daniel Rubinstein让他停下来,然后说,抬起头来,用自己的话说出你的研究。
整个问答阶段大概经历了半个小时,11点整,开始了今天的主要课程,分析《A Thousand Plateaus》一书中的哲学理念,并根据哲学理念分析相应的艺术作品。
Daniel Rubinstein教授主要分析了书中的哲学原理:
连接原理和异质性Principles of connection and heterogeneity:
前两个原理,教授放在一起讲的。这本书中认为我们现在的世界就是根和茎的关系,所有事情在表象底下都是有联系的,只有线,没有点,没有主体或客体,这也取代了西方传统逻辑的树状精神。
根据这一点,Daniel Rubinstein也表示我们自身就是可以并且必须连接到其他任何东西,我们穿的衣服,用的物品,这一切无不是连接原理的体现。因此,包括摄影专业在内的所有行业,都在发生跨学科领域的思维和观念,这是势在必行的社会结构的变化。
多重性原则Principle of multiplicity:
根据“根茎原理”,我们可以明白任何一个事物都连接其他无数的事物,并且可以发展出其他支系。只有我们承认世界的多重性,我们就会发现自然或精神现实,现象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关系。
正如我们现在在阅读这本书,也在无形中和这本书产生了情感的连接。而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个规律尝试和世间万物构造我们自己的精神思维结构。
确定破裂的原则Principle of asignifying rupture:
我们不用害怕和某个物体的连接中断,因为根茎可能会破碎,但它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次修复并重新建立连接。就像我们永远不能破坏蚂蚁的队伍,因为它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根茎系统,它可以在大部分被摧毁后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形成相应的体系。
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哲学原理在艺术品中的运用,Daniel Rubinstein教授也为我们举出了两个案例:
-《礼物》-
这件作品创作于曼•雷在巴黎的首次个展开幕日的下午。它本是送给展览馆馆主——诗人菲利普•苏波(Philippe Soupault)的礼物,雷直到最后一分钟才把它放到展览中去。但这件作品备受关注,开幕式结束后它便不翼而飞。
雷选择了一个简单实用的物体—一个熨斗。他在熨斗底部贴上大头钉,改变了它原本的功能,产生了不同的连接。由于大头钉紧贴在熨斗上,而熨斗本来意味着可以流畅地滑动,而这两种不同物体的结合使得它们都变成了无用之物。
-《公牛的头》-
毕加索这个是属于典型的美术从视觉走向哲学的一种变化,关乎思维方式的转变。比如这个过程是逐渐从不同的元素走向符号化的过程,可以辨识的特征逐渐减少,而形象依旧保持相对稳定,这就是画家对特征的捕捉能力,也是造型能力的体现。
中间有无数种尝试,这也是思维调整的变化,最后归于一种近似原始人似的图腾感。可能会有人说这是不是作秀,或者无能的体现。
恰恰不是,毕加索所处的时代正好是新旧交替,战争蜂拥的年代,所有好的坏的新的旧的,都被揉碎了从新分配。而写实艺术早已衰落了几十年了,是时候需要新的方向。
Daniel Rubinstein教授又回到这幅牛上来说,这就牵涉到思辨:
比如我们辨认一个物体,是否只有当它有足够的自然特征(只有画的特别特别像一头牛)时才能断定它就是牛而不是马?
如果简单的符号就能表达足够的含义,那高度的写实能力(模拟自然的能力)是否真的必要?
如果我们需要用最简约最直接的手段去表达一个东西,那如何保留它的特征,同时还有艺术趣味?
这种高度提炼的图形的产生是否有其他的含义?
图形是否一定要有说明的意义,图形能不能不脱离功能性,同时又很美?
Daniel Rubinstein教授不断通过这些问题去引发我们探讨,通过这些思辨改变我们对绘画,对图像,对艺术的思维角度。经过这堂课,我相信大家应该不在拘泥于画得像好不好这些相对浅层次的争辩,思维也变得更自由通达。
3个小时的伦艺CSM摄影硕士课程在大家全身心的思辨中结束了,下课之后,我也趁机拦住了Daniel Rubinstein教授,和他有了一个短暂的交流。
Daniel Rubinstein告诉我他曾经教授过很多中国学生,在他眼里:中国学生很有潜力,很有才华,悟性非常高。他清楚地记得有一位中国学生拿到了他课程的最高分,毕业作品也同时获得了大奖。
而谈到中国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Daniel Rubinstein说“语言是一个大问题,这会影响他们对艺术理念的理解,这很可惜。”如今,Daniel Rubinstein的中国学生也大多成长为出色的艺术家,策展人,摄影家。
最后,提到摄影的发展,Daniel Rubinstein表示:这完全取决于学生们对新时代摄影艺术可能性所拥有的好奇心,希望学生们能在当代社会里运用新材料成为真正的艺术家。伦艺CSM摄影硕士课堂体验,“试学”当代摄影结束了,走在校园里,现在正值圣马丁毕业展览季前期,校园里到处是布展的场景,同学们席地而坐一边交流一边忙碌着,我也真心希望我们的同学有一天也能出现在这群充满了好奇、期待和自信的人群里。
自然光线为你分享更多话题:
本文均属自然光线国际艺术教育团队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能以任何形式的商业转载,如有发现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