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总是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还是说院校标准真的就是这么高吗?感觉我好像没有拿offer的可能了……平时类似这样的话,我听了很多,不仅是这次招生季审核,在平时的咨询、还有学员聊天中,我都被学生问到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老师看起来永远都是不满意的样子?为什么老师或招生官会说“不行”?艺术出国作品集培训,如何做到让招生官满意呢?今天我们就结合临近的申请季,和大家聊聊为什么老师或招生官“觉得不行”,以及要怎么做,才能让招生官满意?
过于跳跃,想法不经二次思考
作品集创作确实需要创意,但创意绝不等于思维跳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brain storm的原因。brain storm虽然是创意在不断延展、不断发散,但是它的每一次发散和延展,都是基于前一点发散而出现的,并非突然跳出来的想法。
艺术出国作品集培训,总的来说,其实就是用逻辑串联起来的,即使是纯艺这类看似只需要抒发感情和感性的专业,也需要逻辑。像我们之前有一位摄影专业的艺术出国作品集培训学员,高中开始就一直在海外生活,很少能与家里住在国内的老人见面。因此,她的作品集中就希望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表达“祖辈的记忆”这一主题。
而她在作品集中,就尝试用了胶片、数码、蓝晒等多种方式去进行拍摄。而在最终的展现上,更是融合了纯艺、平面,书籍艺术,结合了装置、手工书等艺术形式。而这一切都是基于主题和摄影这个专业本身,进行的尝试与延伸,每一幅作品都紧扣主题,在表达自己对“祖辈的记忆”。
艺术出国作品集培训,任何项目在创作的过程中都不能脱离主题和专业,即使我们特别强调跨学科,但是并不代表你在创作的时候就要无中生有的“硬跨”。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基于主题去展开的,如果这个主题并不适合跨学科,那么我们也不建议同学们去强硬的为它加上跨学科的性质。
“大”题“小”做
这种情况其实经常出现,最典型的现象就是,学生自己有很多想法,并且在确定主题的时候,这个主题也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内容却不足以支撑主题,或者对主题的解读过于单一片面,显得虎头蛇尾了。
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有两种比较集中的可能性,第一种,时间紧迫,无法进行更多思维发散;第二种比较容易出现在零基础或者转专业的同学身上,在学习开始时,基础能力和想法的深入程度,还不足以去应接这样大的主题。
对于第一种,时间紧迫的同学。在艺术出国作品集培训初期阶段,就一定要规划好每个项目的时间,如果作品集中多个项目主题都已经确定下来了,那么可以根据每个项目的预估体量,去大概安排一下作品集的时间线。但对于时间意识比较强,或者专业能力非常扎实的同学,项目之间有交叠的部分,则可以选择同时进行。
其次,尽量减少一些花费时间的过程,比如材料试验部分,并不是完全不让大家做材料实验,而是此时你已经没有过多的时间和余地去“试错”了。所以在材料试验前,可以通过平时积累的大量素材和设计案例,从中找到灵感和想法,并将其进行转化,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在最优的几个方案中进行材料试验,最终确定自己的设计项目选材。
第二种情况,欠缺专业能力或者将想法深挖的能力,前者可能还比较好解决,可以在专业老师有体系的“恶补”下完成,但是深挖想法的能力,则很难在短期内就补足。
我们在去年就遇到了一位这样的同学,申请的珠宝首饰设计专业,作品集其中一个项目里,她希望去探讨“隐形的交流”这个主题。主题的项目背景来源于科幻片中的DNA迁移,她提出了这样一个前提,我们出门在外会触摸到很多公共设施,比如提款机、公交车扶手、电梯按键等等,在触摸的过程中,我们会在这些设施上留下一些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皮屑或信息,当其他人在触碰到它们时,我们便与陌生人产生了隐形的交流。
这个话题非常有趣,但很难在首饰中进行呈现,而学生也设想到了,最初学生考虑用载玻片记录人们的指纹,但是当指纹过多时,佩戴起来效果又会显得比较笨重。因此这个项目的材料实验阶段,她就花费了较长的时间。
而这样长时间的“耗费精力”对于原本就是零基础,且经常不自信的她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因此自然光线的专业导师便和她一起重新梳理了主题,帮助她重新进行了brain storm,回顾了整个项目和主题的初始状态,最终换了一个角度进行思考——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隐形的交流”,从而重新去找到适合的材料,并完成了作品集。
基础不足,就想“跑”
我遇到过很多艺术出国作品集培训的同学,他们或许有很好的创意,或许很有想法,一提出想法,就希望能尽快将想法实践,但是本身又比较欠缺将想法落地的能力。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于有一定基础,或者对艺术设计有一定兴趣爱好,但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的同学身上。
比如我今年年初遇到的一个学生,想要申请服装设计本科,平时非常喜欢看各种时尚杂志,以及时尚博主的推文和分享,对时尚绝对可以说算得上有自己的理解了。
但是在老师和她初步沟通的时候,老师也发现,她虽然平时也有自己画画的习惯,但是基础能力依旧不足以支撑她在短期内直接开始作品集课程;其次,虽然她对时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对于她后续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但是因为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时尚相关专业,所以仍然不会处理自己的这些想法,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将想法转化、或深入。
所以在安排艺术出国作品集培训课程的时候,老师首先为她规划了20课时的基础课,其次还搭配了design thinking和思辨项目,以帮助她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从而在掌握基础的同时,也能逐渐了解如何处理自己的想法、如何将想法进行表达等等。
好的想法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非常重要,但是将想法实践落地的能力也同等重要。尽管海外艺术院校大部分都强调学生的创意能力,但是并不代表你就能忽视专业基础。比如眼前的一个例子,RISD罗德岛设计学院今年更新的作品集要求中,就明确的表示,需要学生提交观察性绘画,作为作品集的一部分。因为“绘画对于视觉创作者来说,是实现想法从初始概念,到最终具体执行的基本途径/工具。”
想当然的随心所欲
这一点其实最突出的就是——想当然的在脑海中搭建了一个设计场景,或者设计方案,在脑海中试行了一遍,觉得可以,之后就将它用进了艺术出国作品集培训。这类情况,在任何专业中都很容易出现。
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很多同学在校期间的作品都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更注重最终的产出效果,而非从0到1的过程。即使是包含了“过程”的项目,也很少有同学会特别自主去在进行复盘或者重新梳理。
比如在服装设计艺术出国作品集培训中,之前有一位同学想法非常好,想结合产品设计,去为那些受骨骼疾病困扰的患者设计一套专用的服装。但是在调研阶段,这位同学对于受众群体分析,只考虑到了家人和医生,但是对于病患本身的舒适度和骨骼承受能力,并没有做太多的考虑。
因此老师便引导他一定要首先考虑病患本人,因为病患是穿戴这套服装的人,从这个角度去看看这个产品。这时她才发现,这套服装如果按照之前的设计,选取的材料本身对于患者来说,过于“笨重”,病患很难承受这样的材料。在重新思考复盘后,这位同学便开始寻找适合骨骼疾病患者的面料和材质,最终完成了整个项目。
作品集不能靠想当然来完成,尤其是需要大量的数据或者事实作为理论依据的项目,切忌想当然!在服装设计中,可能“只是”出现货不对版,但是在建筑设计中,一点点的想当然都可能让整个项目垮掉。
艺术出国作品集培训,如何做到让招生官满意呢?海外艺术院校对于学生能力的考察要求是非常全面的,很多时候,虽然我们申请的是单独的专业,但是需要体现出的能力,并不局限与专业本身,除了本专业的技能和知识的掌握程度,你的想法、思考想法的过程、实验想法的方式、将想法落地的途径,都是院校考察的重点。每一步都是关键,每一步也都是由“项目主题”串联起来的,是不会、也不能单独存在的。
本文均属自然光线国际艺术教育团队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能以任何形式的商业转载,如有发现必追究法律责任。